為何精神健康復元需要全面療法

原作者:Michele Koh Morollo 翻譯:Charis Chen


影響個人精神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身體狀況、私人關係、職場生活、生活習慣,甚至與個人是否感覺正朝著人生目標前進有關。像是中醫與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a)這些古老醫藥系統,長久以來都採用全面性的治療方法讓人們保有健康。

身心靈 全面療法 情緒 心理健康 精神健康 Common Care

Photo by Lisa Hobbs on Unsplash

 

至於應對精神健康的全面療法,有時也被稱為身心健康之藥方,治療時會將身體、心智、情緒、行為、社會及靈性因素一併考量,以系統化的角度看待精神疾病,而非孤立的單元。與其只集中看待個人生活的某一方面,治療師反而會通過觀察全局來調整客戶的身體、心智及靈性健康。 只有當身體、心智、靈性的各項元素和諧融合作用,才能達至整體健康的狀態,身心靈療法的概念正是植根於此。

因此,若要追求精神健康,我們應全面關注生命中的身體、心智以及靈性面向


為何需要全面療法?

在檢查精神問題之時,精神健康的全面療法將融合身心靈的需要,讓患者逐步應對精神挑戰。精神健康極其複雜、層次多樣,全面療法可讓治療師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復元途徑。在這種療法的概念中,病人並非一般病患,而是懂得依照其身體、環境、情況及生活經驗而展開行動及反應的獨特個人,這也是該療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身體

身體與思想互相依賴作用,亦影響著彼此的狀態。許多生理因素,包括神經疾病、身體創傷及生化失衡,均可引致心理疾病。某些神經疾病、身體創傷及生化失衡只能依靠藥物或手術治療,因此,事先與醫生溝通並判斷該疾病是否源於特定的醫學狀況,十分重要。

身心靈 全面療法 飲食健康 心理病 精神病 Common Care

Photo by Katie Smith on Unsplash

 

當面對潛在的精神健康狀況,理應咨詢精神科醫生——專注診斷、預防及治療精神失調的臨床醫師。在評估病人狀況後,精神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神經成像(neuroimaging)或神經生理學(neurophysiological)的檢查,對應相關精神科藥物療程或精神療法:一般而言會運用談話治療(Talk Therapy) 處理精神疾病。

 

貫徹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提升精神健康,包括營養飲食、規律運動、親近自然、充足睡眠及放鬆等 。停止吸煙、過度進食、過度飲酒等不良習慣,也能幫助恢復身體平衡,從而推進精神上的正面觀感。


心智

平靜、積極而無憂的思想,是良好精神健康的關鍵指標。多到戶外親近大自然、每日進行冥想以及參與對話療法,都是能幫助思想回歸平衡的有效方法。

大量的研究表明,親近自然可以提升精神健康。來自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學者Roger Ulrich指出,當身處自然環境之中,大腦會接收到放鬆的信號,從而關閉面對壓力時慣常作出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令頭腦可在更輕鬆的狀態下運行。此外,戶外活動亦往往會降低身體中的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與皮質醇)、降低血壓及暫時緩解焦慮或抑鬱症狀。因此,若你感到緊張、過分勞累或焦慮,不妨到戶外走走。

全面療法 靜觀 冥想 呼吸 身心靈 心理健康 精神健康 治療 Common Care

Photo by Amy Treasure on Unsplash

 

呼吸是冥想的重點,尤其是靜觀冥想,能幫助人們聚焦當下,從而減輕對過去或未來的擔憂。研究證明,經常練習冥想可緩解精神失調(如抑鬱、焦慮)的症狀,減輕慢性痛楚帶來的壓力以及提升記憶力。已退休的哈佛內科醫生Suzanne Westbrook更將靜觀冥想形容為「關注每分每秒發生之事物,無論容易或困難,痛苦或歡樂。重點是為身體建立當下的觀感,從自我的生命中覺醒。」

向朋友或親人傾訴自己的問題,亦有助緩解心理壓力。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身邊就有一位不對人妄加評論的朋友、伴侶或家人作為傾聽者。若情況如此,談話治療(Talk Therapy)亦能為憂慮的思想減輕負擔。通過與精神健康治療師對話,正在經受心理掙扎的人得以分享它們的難題,以更好的視角看待問題,也許還能發現克服難題、或是與困難共處的方法。


靈性

靈性是一個寬廣的概念,超越宗教信仰。這種連結可包含萬事萬物,為個人及群體帶來超越自身的感悟。人生的意義是靈性所關注的重點。

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隨著個人在生命中前進,獲得食物及水源的基本需求、滿足安全與社交需求後,就將面臨自我實現的複雜難題。根據Maslow的理論,自我實現包含達至個人真正潛能的動力、尋找自我成長與至高體驗,以及「成就自我能力範圍可及的一切」。從本質上說,自我實現關乎人類尋覓更宏大人生境界的意義與目的,是一種精神生活的尋求。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慾望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精神健康的全面療法亦不可忽視個人對靈性生活的需求。

身心靈 心理健康 冥想 靜觀 飲食健康 精神 治療 Common Care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於2015年發起的一項研究指出,帶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渴望「如創意藝術或享受自然等富有意義活動」、「印證生命意義的機會」以及「與上帝或至高無上的神發展關係的許可/支持」。同一研究亦發現,投身於靈性或宗教實踐的病人,無論是自我控制能力、自信或自尊均有所提升,可更快更容易地從疾病中康復,「與自我、他人及上帝/造物者/自然」維持更好的關係,以及體驗到「一種全新的意義、希望和心靈平靜」。這一類活動也令他們學會接受,能夠與持續發生的問題共存共生,並在可能之處作出改變。


好好照顧身心靈

若想維持心智健康,應持續學習及發展多樣興趣,讓頭腦保持健康。學習新的語言或投入數獨之類的思考刺激類遊戲,均有助保持頭腦健康。若想保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營養飲食以及充足睡眠缺一不可。

身心靈 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 全面療法 治療 Common Care

Photo by Artem Beliaikin on Unsplash

 

若想在心靈上保持強壯,請投身引人入勝的創意追求,花時間陪伴親友,加入靈性社群或參與義務活動。健全而健康的身心靈是對抗心理及情緒困擾的有效防禦,為了最佳的精神健康狀態,請好好照顧這三個寶貝吧。

 

Common Care提供網上治療服務,並可根據你目前的問題、需求、偏好及目標為你配對合適的專業人士或訓練有素的臨床心理學家,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且價格相宜,希望能為你帶來幫助。


Sources:

Mcleod, Saul.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imply Psychology, Simply Psychology, 20 Mar. 2020, 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RC PSYCH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www.rcpsych.ac.uk/mental-health/treatments-and-wellbeing/spirituality-and-mental-health.

“Exercise Tips.” HealthXchange Home, www.healthxchange.sg/fitness-exercise/exercise-tips/four-mind-body-exercises-brain-health.

Charis Chen

Charis is a professional freelance communications specialist and writer, specializing in lifestyle, business writing, content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https://www.linkedin.com/in/charischen/
Previous
Previous

我為何隱瞞我的精神健康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