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代男性與精神健康

原作者:Tom Reed 翻譯:Charis Chen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在2018¹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千禧一代(定義為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的人²)總體而言是最焦慮的一代。

焦慮(2016年的一項調查指出:14%的千禧一代擁有此症狀³)與抑鬱(17%)是此世代最常見的精神健康疾病。自2013年起,抑鬱的主要診斷率更有47%的增長⁴。  

社交媒體的出現與氾濫、財務壓力的增加、孤獨感以及對工作場合的倦怠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與前幾代人相比,財務壓力對千禧一代來說尤其嚴苛。昂貴的房屋價格、學生貸款債務和漸少的工作機會都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然而,與前幾代人相比,千禧一代對於精神健康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獨特。

男士心理健康問題精神困擾抑鬱症 焦慮 工作壓力
 

千禧一代的思考模式

根據美國大學The Matters of the Mind團隊對千禧一代的研究⁵,幾乎75%的受訪人同意千禧一代「在處理精神健康問題上比老一輩要開放得多」,而超過70%的人則表示「願意拜訪心理輔導員」 。

去年,Peggy Dexler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將千禧一代形容為「治療世代」,只因他們對自身的精神健康擁有相對深入的認識⁶。千禧一代從小就聽說過關於焦慮及抑鬱等的精神健康問題,亦對這些病症的意義與辨識方法有著更多了解。

相應地,千禧一代亦更願意接受他人的精神健康問題。8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與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交朋友或一起工作」⁵。同時,他們也更願意坦誠地與朋友、同事或父母談論自己的精神健康。 

與此同時,關於精神健康的話題也逐漸從私人空間轉移至大眾視野。儘管社交媒體或會對精神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年輕人卻也喜歡將其用作討論平台。不少千禧一代的明星名人,包括Lady Gaga與哈里王子,更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令眾人對於這個話題的認知大大提高。

男性男士精神健康問題尋找幫助香港

Photo by Richard Bustos on Unsplash

 

因此,雖然千禧一代的精神健康患病率似乎比老一輩高得多,但他們參與討論與尋求幫助的意願也是前所未有地高⁷。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與公司願意就精神健康問題提供協助,亦湧現出不少提供治療與指導的網上平台,關於精神健康的資源可謂越來越豐富,且更適合熟悉科技交流的年輕一代。這些現象帶來的結果是:一些關於精神健康的陳舊觀念與污名正逐漸消褪,精神健康話題成為大眾文化的代表,全球文化轉移更令大眾討論變得普遍。

 

千禧代男性

儘管模式上的轉變已經發生,但在精神健康議題上,千禧一代仍存有性別差異:整體來說,女性更傾向於參與討論與尋求協助。這是為什麼呢?

這些年來,社會對於性別的態度已有很大轉變,但很多年輕男性仍不得不為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形象而苦惱。所謂 「理想男性」的刻板印象,必須是堅強、堅忍而富有男子氣概,這些世代相傳的形象投射難以完全被拋諸腦後,導致不少男性仍然認為患有精神疾病是軟弱的表現⁸。此外,社會上亦仍有不少毫無根據的錯誤觀念⁹,比如抑鬱會令人成為負擔,或是「真正的男人」無須別人的幫助……這些觀念都深深植根於男性內心,有時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未必意識到¹⁰。

男士精神健康常見問題心理醫生談話療法香港

Photo by Poodar Chu on Unsplash

 

Toxic Masculinity(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西方流行語反映著男性形象在當今社會中的文化概念,認為「積極主動」與「抑制情緒」等的男性行為及態度對社會有害,常用以表達現代生活中男性負面行為的弊端。 

Toxic Masculinity的影響是,與之相關的傳統男性形象會令男性避免或限制自己的情緒表達,甚至令他們不願參與任何關於精神健康的討論或協助,從而令本身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事實也的確如此,2017年的一項研究將順應行為與傳統男性特徵(如重視自力更生)配合比對,發現信任傳統男性形象的人可能擁有較差的精神健康狀態,亦更不願意接受治療¹¹。

然而,千禧代男性以及緊隨而來的Z世代正在努力撇除Toxic Masculinity及其他男性刻板印象,嘗試重新定義「男性」概念,並就男性應如何被看待和表達自我打造全新的社會規範。

如今,除了由CALMSamaritans、Time to Change和HeadsUp Guys等組織舉辦的精神健康活動,更湧現出如#boysdocry #RUOKM8等的社交媒體項目。這一切都有助於消除昔日成見,鼓勵男性坦誠面對精神健康。效果如何?與以往對比,全球已有越來越多的男性意識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也更樂於參與討論及尋求協助。

 

香港的情況

對比西方國家,研究顯示香港對於精神健康問題仍有不少改進空間。

Mind HK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¹²,41%的受訪人認同「造成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是缺少自律和意志力」,這亦表明本地人對精神健康的態度仍較為落後,提升意識與知識非常必要。此種態度或多或少會影響對外界觀點較為敏感的男性,導致他們更不願意接受治療。

儘管如此,這亦是人們觀念正在改變的跡象。同一研究中,87%的人受訪者認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絕大部分的人更指出,為精神健康洗脫污名極為關鍵,人們應該採取更寬容的態度。

如今,各本地團體和個人都在努力為精神疾病洗脫污名。香港橄欖球聯盟是倡導精神健康意識的主要團體之一,其主要助力為其社群基金會與合作夥伴(包括本地精神健康組織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與MindHK),更以男性為主要服務對象。

香港精神健康幫助抑鬱焦慮精神壓力如何處理

Photo by Olga Guryanova on Unsplash

 

橄欖球界的各位成員也扮演著積極角色。本地球員正在組織培訓研討會與Blue Tie年度舞會,旨在提升大眾對於精神健康的意識以及籌集善款。此外,年度全球活動Movember亦在社群內廣受歡迎。

作為一名千禧代男性,我覺得為精神健康營造公開的對話環境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這也是我們這一代最迫切的健康危機。若你生活在香港且正在面對精神健康問題,你或會感覺身邊沒有太多途徑可令你獲得幫助……但請確信,一定會有人幫到你!至於如何接觸到更多希望尋求協助的年輕男性?關鍵就是令他們意識到身邊很多人都曾有過這些經歷,而身邊亦有很多團體也正在培育正面而積極的能量。

若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面對精神健康問題,請考慮尋求專業協助。Common Care提供網上治療服務擁有全港最大的心理治療師網絡,包括男士問題專家。Common Care會根據你目前的問題、需求、偏好及目標為你配對合適的專業人士或訓練有素的臨床心理學家,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且價格相宜,希望能為你帶來幫助。

 

資料來源:

1.  APA Public Opinion Poll,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7 May 2018, www.psychiatry.org/newsroom/news-releases/americans-say-they-are-more-anxious-than-a-year-ago-baby-boomers-report-greatest-increase-in-anxiety 

2.  Dimock, Michael. “Defining generations: Where Millenials end and Generation Z begins.” Pew Research Center, 17 January 2019, 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9/01/17/where-millennials-end-and-generation-z-begins/

3.  “Highlights: 2016 Millennials Survey.” Transmerica Center for Health Studies, www.transamericacenterforhealthstudies.org/health-care-research/2016-millennials-survey-highlights

4.  BlueCross BlueShield Report. Blue Cross Blue Shield Association, 4 March 2019, www.bcbs.com/the-health-of-america/articles/two-million-commercially-insured-americans-diagnosed-major-depression-not-seeking-treatment

 5.  Lorusso, Marissa and Barnes, Sophia.  “Survey: Stress, Stigma and Access Loom Large for Millennials.” Matters of the Mind, www.themillennialminds.com/survey/

6.  Dexler, Peggy. “Millennials are the therapy gener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1 March 2019, www.wsj.com/articles/millennials-are-the-therapy-generation-11551452286

7.  Center for Collegiate Mental Health 2017 Annual Report, Penn State University, sites.psu.edu/ccmh/files/2018/02/2017_CCMH_Report-1r4m88x.pdf

8.  Campbell, Leah. “Why Many Men Have a Harder Time Seeking Treatment for Mental Illness.” Healthline, 30 June 2019,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how-can-we-reduce-mens-mental-health-stigma#When-is-it-time-to-ask-for-help? 

9.  Beharry, Joshua R. “5 myths that prevent men from fighting depression.”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23 March 2018, https://www.nami.org/Blogs/NAMI-Blog/March-2018/5-Myths-that-Prevent-Men-from-Fighting-Depression

10. Gattuso, Reina. “Why don’t men ask for mental health help.” Talkspace, 10 June 2018, https://www.talkspace.com/blog/why-dont-men-ask-for-mental-health-help/

11. Wong, Joel Y. et al. “Meta-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ormity to Masculine Norms and Mental Health-Related Outcom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7, 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cou-cou0000176.pdf

12.“Press Release: Mind Hong Unveils New Research Ahead of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Mind HK, 10 October 2018, www.mind.org.hk/press-releases/timetochangehkresearch/ 

Charis Chen

Charis is a professional freelance communications specialist and writer, specializing in lifestyle, business writing, content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https://www.linkedin.com/in/charischen/
Previous
Previous

男子氣概?為何男人面對精神健康問題總是難於啟齒?

Next
Next

壓力也有好壞之分?拆解「正常」壓力和「壞」壓力